《资本论》笔记

Table of Contents

今日由于疫情窝在宿舍,经过多日的堕落之后,终于打算找点新的乐子。之前约定和同学一起读莎士比亚戏剧,现在读到莎士比亚的历史剧,觉得毫无乐趣可言。尤其是《亨利四世》,这群人对皇帝的家事为什么这么感兴趣,简直比《资治通鉴》中两晋时期的变乱还要无聊。看见kindle里有一本资本论,便决定拿出来闲时读读,以调调胃口。

我此前从未读过资本论的全文,也没有系统地阅读过别人对这一领域嚼过一遍的甘蔗。按照老马本人在法文版出版的序言里所写的话,这本书似乎是先难后易。希望如此吧!

1. 笔记1: 商品、劳动、与货币

马克思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,该社会的经济特征我理解为:万物皆可商品化,即尽量将一切东西都变得可以买卖。如此以来,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——都日常生活都在从事于劳动,且这些人永远都在不停地购买商品。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社会视作一个有机体,那么处在这个有机体中最重要的细胞级别的对象,便是商品和劳动者。于是马克思借助于商品先进行微观的分析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对商品的微观分析,仍然是建立在社会的宏观交换之上的,这一点在后面有所体现。

马克思发现了商品的两个最重要的属性:1. 风格各异的使用价值和2. 所有商品均统一的“价值”(交换价值)。在商品经济社会之前,每个物品同样有其使用价值,但因为不进行社会交换而缺失交换价值。因而,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,小明的姥姥为小明纳了一双鞋底,这个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,却无交换过程,因此没有价值。从这个角度上讲,是频繁的交易滋生了价值的传播。 而即使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下,也有很多有使用价值无价值的物品,比如人人都需要的空气。

那么,如何衡量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?马克思认为,除去原材料的特质,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自于人类的加工。而商品的交换价值,则来自于人类为创造该产品付出了多少心血。为了去掉不同水平的人类劳动产生的波动,寻求一个最普遍的规律,马克思给了“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”来描述某个社会的某个时刻平均人类的劳动心血付出。如果学习过概率论便知道,这个概念相当于我们先构造一个多元概率分布,这个概率分布的多维输入用以反映人的多种特质属性,而概率的结果则是心血程度,在这样的概率分布下,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该概率分布的数学期望。我们可以发现估测这个数学期望是困难的,更何况这个值会因分布的变化而变化。这或许就会导出不同经济体制的优劣。

如此一来,商品依照其用途展示出两种价值:使用时的使用价值和交换用的交换价值。而劳动而因为商品展现出两种劳动:千差万别的、性质不同的、无法比较的、具体的的劳动,以及统一的、单纯的劳动。前者正好对应了使用价值,后者对应了价值。理解劳动的第二个特征,使得交换成为了可能。

举个例子,一块肥皂,50年前生成可能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40,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,现在生产1块肥皂只需要4,那么这块肥皂的价值,约等于缩减了10倍。而这块相同的肥皂,其使用价值或许没有变化,甚至还变大了,但是其价值,便会如此的缩水。那些过去被视作昂贵的、如今由于各种原因而变得便宜的商品,都包含着价值降低这样的一个事实。

说起来,正是由于商品交换,才产生了使用价值一说。而价值的过程,按照马克思的分析,则是如此的一种抽象表达:x个A产品值y个B产品,这表示A的交换价值可以用B的使用价值来进行担保。倘若在此基础上,B可以一般化地为所有的商品都进行这种担保,那么,B也就成为了货币。由此可知:1. 货币本质上是一种商品。这就意味着,如果限定不同的“小岛”,那么货币其实可以有很多。人们只是采用货币作为一种等价交换罢了。


Author: Zi Liang (liangzid@stu.xjtu.edu.cn) Create Date: Mon Mar 21 19:04:03 2022 Last modified: 2024-03-09 Sat 20:56 Creator: Emacs 28.1 (Org mode 9.5.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