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佛教中“声闻地”理念的批判分析与解读
Table of Contents
近日将毕业,无事,故理三年来所观群书,有《存在与时间》《通鉴》《瑜伽师地论》未读完。此处剖十七地论,单拎“声闻地”之修行与哲理解析之。
1. 修习“声闻地”
1.1. 綱要
当以“四聖諦”(苦、集、滅、道)爲綱,以得“阿羅漢果”爲目標。欲修聲聞,當以“行”爲極重,以下爲法則:
- 理解“苦”:觀察事物之
無常
, 所受皆苦
, 理解空
, 了解“無我” 。 - 理解“集”: 因 集 起 緣
- 理解“滅”: 滅 靜 妙 離
- 理解“道”: 道 如 行 出
1.2. 對 “苦” 的理解與觀想
當理解:
- 一切有情世間皆是“無常”。此處的無常是指事物會發生變化,不存在永恆。即事物會變異、滅壞、別離等等。
- 一切器世間皆是無常。地球有一天也會毀滅。注意:此處的無常不是沒有規律的意思,而是不會永恆不變的意思。
- 由有情無常,當知有生老病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等相;
- 由器物無常,當知有成壞住空等相;
- 由因緣交會,當知人的行爲有“不自在”相,即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。
上述1,2,3,4可總結爲“諸行無常”(不如稱爲“易”)。
藉助這種變化,可知人之所受,皆是眼、耳等諸色根以及內心思緒等無色根所產生的結果,而由於其無常,所以“人之 *所受皆苦*,也皆樂。”
由於人的行爲的不自在相,當知其行爲大多數時候並不是“真我”的想法,而是由心念隨波逐流的“雜念”,或由於社會與外界壓力(即因緣)而導致的不得不做,因此,當領悟 逐行無我 。
總結一下,世間萬物都有4種特點中的至少一種,即:
- 無常:器世
- 苦:有情世間
- 空:無所得
- 無我:不自在
爲斷滅此苦,當了解與觀察“苦”的產生過程,即苦的因緣,此爲“集”。下文解之。
1.3. 對“集”、“滅”、“道”的理解與修行
知苦後,即可以四相觀苦之來由,即苦何所因,何所集,何所起,何所緣:
- 以愛而因。(?存疑)
- 因集而集。(?) 了一解:耽於苦,一葉障目,思緒專注之,故名之爲集
- 因接續而起。了一解:苦可接續不斷,耽之,爲苦。
- 以種子攝受爲緣。了一解:種子有二解:1. 人之生理特性,如飢渴困;2.習慣。
修習聲聞,當觀察內心之苦道來由,直到無師自通。
認同世界之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之後,可謂知苦。觀察理解熟練苦以愛爲因、以種子攝受爲緣、因集而集、因接續而起後,可謂知集。由此可觀苦之本諦爲滅:
- 苦非實體,因此
- 永遠熄滅,是爲滅相
- 永遠寂靜,是爲靜相
- 這種靜態超然與世界之上,故爲”第一義“,是爲妙相
- 這種靜態是永恆不變的,不依附與世界,曰出離,是爲離相。
至此,當解苦因其靜理而現滅、靜兩相,永出離不動,是第一妙義。
(道諦待補充。)
1.4. 對四聖諦的總結
苦諦,在於察覺並認同苦,由此從無到有,確立分析對象爲”苦“。
集諦,對苦的因緣變化進行分析,由此得到苦是怎麼來的,怎麼沒的,等等。
滅諦,對苦進行現象學分析,給出了苦的現象分析,即滅字,由此說明其廣泛存在道特性。
道諦,XXXX
2. 声闻地的其他问题
修習聲聞,當除”我慢“。所謂”我慢“者,我知而尓不知,唯獨我知,是爲我慢。所謂自大自傲者也。
若有我慢,則心向往涅磐,故”四聖諦”反成執念,此執念則生愛,僥倖得之,則有樂受,若不察覺,則心無法證入“滅苦”之道,由此苦集滅道反倒未修成,由此共虧一潰。故《金剛經》談“誤作是念”,即關不能以果爲慢也。
3. 對四諦的批判与思考
待補充。